【2025年9月12日,中国长沙】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5(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期间,凯西集团自主研发、国内目前唯一[1]获批的超细颗粒ICS/LABA干粉吸入剂启尔畅(R)易悦达(R)(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在中国正式商业上市,为哮喘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并将通过零售药店及电商平台等多渠道发力,提升哮喘患者用药的便捷性与可及性。凯西集团是一家以研发为基石、拥有九十年历史的意大利国际制药集团,每年投入约24%营收至研发,此研发投入在意大利药企中排名第一[2],在呼吸道健康、罕见疾病和专科治疗方面研发并推广创新的治疗方案,不断探索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现场图片)
(张?教授)
目前,小气道已成为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预防和干预的重要靶点,选择能到达远端气道的治疗方式已成为SAD治疗共识[10]。近期多位业内专家也共同发起“小气道病变与慢性气道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项目,以推动大小气道共治。“药物在大小气道的精准递送,是突破哮喘治疗瓶颈的关键。正如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版中所阐述的,吸入药物的疗效取决于肺内沉积率,而肺内沉积率受药物剂型、装置、吸入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如超细颗粒可能较普通颗粒有更高的外周气道也就是小气道沉积率。”张?教授补充道。
(Omar Usmani 教授)
(郑劲平教授)
上药云健康首席执行官钱叶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与凯西这样的创新药企就启尔畅(R)易悦达(R)上市达成战略合作,这是上药云健康‘创新药院外市场全周期服务’能力的一次重要实践。我们将充分发挥旗下‘益药药房’全国性专业网络的优势,让患者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在院外购药,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效果。我们还将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共同为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贡献价值。”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医药业务总经理宋志瑞表示:“越来越便捷的互联网服务可让慢病患者足不出户获取药品,大大提高慢病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京东健康通过成熟的新药上市解决方案,助力制药企业加速市场拓展。本次与凯西制药的合作,进一步丰富了京东健康在呼吸疾病领域的优质药品供给,也让习惯网购模式的患者更便捷地获取创新治疗方案。”
凯西中国总裁兼总经理邓浩青表示:“凯西在呼吸治疗领域拥有90年研发积淀,此前已成功引入三款呼吸领域产品。今天,随着历经多年临床验证的启尔畅(R)易悦达(R)(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正式在华上市,丰富了启尔畅(R)家族的产品线,可同时提供二联气雾剂(启尔畅(R)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和干粉剂,更精准服务不同哮喘患者需求。凯西在国内呼吸领域的产品线布局也进一步完善,更有助于实现全气道共治,以及精准地满足不同呼吸慢病患者的治疗需求。未来,我们将继续加速引入创新产品,为中国近亿慢阻肺病患者和近五千万哮喘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并将携手各界合作伙伴,共建呼吸疾病防治圈,提升全民呼吸健康,助力健康中国2030!”
关于上药云健康
上药云健康是上海医药旗下的中国领先创新药院外市场综合服务商。自201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立足于健康中国大背景下积极参与推动创新药商业化进程,提升患者的用药可及、服务可及和支付可及。
上药云健康创建了中国领先专业药房网络----“益药?药房”,聚焦创新药院外市场,致力于在药企、医院与患者之间搭建起创新链接,为蓬勃发展的中国创新药行业贡献力量。目前,“益药?药房”已扩展至200家,覆盖全国25省66个城市,拥有400多名专业药师团队,专业药事服务涵盖12个科组,130多个重大病种,服务300余家跨国和本土医药企业,创新药覆盖率90%,现已成为全球前沿创新疗法用药进入中国的首选渠道。
关于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是京东集团旗下专注于医疗健康业务的子集团,成立于2019年5月,并于2020年12月登陆香港联交所,股份代号:6618(港币柜台)和86618(人民币柜台)。基于“以医药及健康产品供应链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健康管理企业”的战略定位,京东健康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医疗健康商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及服务可覆盖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医疗全流程、健康全场景、用户全生命周期。
作为“国内线上健康消费第一入口”,京东健康业务范围涉及了健康商品营销与销售、医疗健康服务、企业健康解决方案、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等领域,同时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企业、机构进行合作,以打造更加完整的大健康生态体系。京东健康将携手全球品牌和商家共同实现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增长,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健康消费体验。
* 一项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观察性研究,纳入661例低剂量ICS控制不良(医生评估)的哮喘患者并给予BDP/F干粉吸入剂常规治疗。在基线、超细颗粒BDP/F治疗3 个月和6 个月后评估哮喘控制、生活质量、肺功能和急救药物的使用等指标。
** 基于奥地利的5项非干预性研究数据,评估了真实世界中891例部分控制或未控制哮喘患者从其他药物(ICS/LABA、ICS等) 换成BDP/F治疗>12周的疗效和耐受性。评估了基线、治疗4-8周后和第12周调查结束时的哮喘控制、肺功能和症状评分。此外,通过问卷调查评估装置的耐受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截至2025年9月
[2] 欧洲委员会- 2024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The 2024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 |IRI)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48(3):208-248.DOI:10.3760/cma.j.cn112147-20241013-00601.
[4] Johansson SG, Hourihane JO, Bousquet J, et al. A revised nomenclature for allergy. An EAACl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EAACI nomenclature task force[J]. Allergy, 2001, 56(9):813-824.DOI:10.1034/j.1398-9995.2001.t01-1-00001.x.
[5]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哮喘的诱发因素与防治措施》https://www.cma.org.cn/art/2024/4/7/art_4584_56017.html
[6]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2019,Exploring the relevance and extent of small airways dysfunction in asthma (ATLANTIS): baseline data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7(5),402-416.
[7] Usmani OS, Barnes PJ. Ann Med. 2012 Mar;44(2):146-56.
[8] 周华, 崔慧先. 人体解剖生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9] Virchow JC, et al. J Aerosol Med Pulm Drug Deliv. 2018 Oct; 31(5):269-280.
[10] 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 2021; Vol. 31(5): 433-445
[11] CN专利编号:ZL201580035743.5
[12] 聚焦小气道病变核心地位,创新超细缓雾技术,实现大小气道共治新策略----2025呼吸疾病学术论坛成功召开https://mp.weixin.qq.com/s/Rbis_yrkA6N-B6xlI0IO6A
[13]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4.
[14] 林江涛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7,40(07): 494-498
[15] Fink JB, Rubin BK,. Problems with inhaler use, a call for improved clinician and patient education. Respir care 2005; 50:1360-1374; discussion 1374-1365.
[16] Corradi M, et al. Expert Opin Drug Deliv. 2014 Sep:11(9):1497-506.
[17] Scichilone N. Adv Ther. 2015 Apr;32(4):285-292.
[18] Cottini M, et al. Clinical and Molecular Allergy . 2021;19(7):1-10.
[19] Bakakos P, et al. J Pers Med. 2022 Jan 22;12(2):146.
[20] Renner A, et al. Respir Med . 2023 Feb:207:107097.
摘自网址:http://www.360zhyx.com/home-research-index-rid-812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