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目的
作者郑海荣院士(南京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中华药械研究与临床》杂志发表述评,用通俗语言告诉同行: - 人工智能(AI)已从“单点工具”升级为“通用基础模型”,正把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从“经验试错”推向“数据智能”时代; - 中国已跑出一些标杆案例,但需要全行业把“AI 炫技”变成“机制驱动的真创新”,并提前思考伦理、监管、产业链重构问题。 二、全文逻辑总览 文章用“五大场景+一个结语”展开,既讲科学原理,也摆产业痛点,还给出“中国打法”和下一步建议。 1. 药物研发----用病理-生理机制做“底座”,让AI在靶点-分子-虚拟试验三环节互联互通 2. 医疗器械----同时突破“物理、计算、应用”三大极限,从高级自动化走向系统级智能 3. 医学影像----把物理先验“嵌入”深度学习,用欠采样+AI重建,实现“又快又清”的国产3.0T磁共振 4. 精准诊疗----先做“多模态大模型”,再为每个患者建“数字孪生”,实现预测-干预-健康管理闭环 5. 脑机接口----先治病,再走向“人机融合、人类增强”,并点出“无创高频声波”这一潜在颠覆路线 6. 结语----呼吁中国抓住产业链重构窗口,提前布局伦理治理,让AI从“辅助”升格为“创新主引擎”。 三、分场景深度拆解 (一)药物研发:AI 如何“跨越死亡谷” 1. 传统痛点 - 靶点发现:数据海量但算法弱,挖掘难 - 机制理解:对靶点作用机理认识浅,复现难 - 分子设计:模拟尺度受限,精准设计缺工具 - 平台缺失:计算与实验“语言不通”,AI结果对接不到临床,降本增效落不了地 2. 解决思路----“机制驱动的互联互通互证” - 互联:各环节AI工具接口标准化 - 互通:数据格式、语义都以“病理-生理机制”对齐 - 互证:用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化证据”减少/替代动物或人体试验 - 减少:先筛剂量/给药路径,现场试验只验证疗效 - 改善:提前预测毒副反应,制定预案,保护受试者 - 替代:疗效评估用模型推演,降低检测频次 3. 中国实践 - 免疫系统模拟器帮肺结核疫苗选剂量 - Trial Pathfinder 类真实世界数据模拟扩大肺癌试验入组 4. 作者建议选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前瞻性地跑“虚拟临床试验”,把“需求-靶点-药物”全链路跑通,把AI确定性做出来。
- 终极目标: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的“真?机器人”
- 移动CT:紧凑型光源+智能重建+散射校正,设备可推到床边,实现“床旁诊断”
- 跨尺度建模、多模态对齐、影像语义解析、病理特征提取仍需突破
3. 生物智能(脑机接口实现“脑-物”双向等权融合,人脑直接操控物理世界,物理世界实时反哺大脑→人类增强)
这篇述评像一张“医学AI路线图”:用病理-生理机制做地基,先让药物和器械在五大场景里“跑起来”,再把“中国样本”做成全球模板,最终把人工智能从“好用的工具”升级成“定义未来的核心生产力”。
通讯作者
郑海荣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成像信息技术与仪器设备、声学/磁学生物物理。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2006年获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后历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项目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副院长。担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主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摘自网址:http://www.360zhyx.com/home-research-index-rid-813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