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为了加强国内外单细胞与空间组学学术交流,促进单细胞与空间组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深入发展,由上海市遗传学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和转化医学网等单位联合主办,因美纳、欧易生物、墨卓生物大力支持的“微驭万物-单细胞空间组学技术前沿与临床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好望角酒店举办。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众多行业专家,以及来自业界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与会者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术发现以及应用案例,内容涉及单细胞空间组学在甲状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学术发现,以及应用案例等热点。并围绕如何将单细胞与空间组学这两项前沿技术融合开启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展开了深入探讨。会议不仅为大家带来了前瞻性的洞见,更是点燃了众多创新的思路和想法,激发了无尽的创意火花。
转化医学网CEO、新源转化医学中心主任 潘刘阳先生
本次研讨会由转化医学网CEO、新源转化医学中心主任潘刘阳先生主持。会议开场,由主办方代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首席科学家王向东教授进行致辞。王教授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当前生命科学行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期,基因编辑、细胞治疗,人工智能等学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来重塑我们的医疗,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确保科研成果落地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难题。单细胞空间组学代表了今天生命科学前沿科技的地位,单细胞科技是临床未来发展的阶段,单细胞测序已经在很多科研场景中使用了。他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通过今天的交流能够多建立联系,多进行沟通,借助转化医学网的平台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拓宽探索的解决之道,并祝大会圆满成功!希望所有参会老师能满载而归!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首席科学家 王向东教授
在主题分享环节。首位报告嘉宾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三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David A. Weitz院士。David院士的报告主题是“Ultra-high sensitivity diagnostics with droplet microfluidics”。他主要分享了3个部分的内容:1.利用液滴微流控技术创建高灵敏度微诊断工具,主要研究者包括Ching Jao和Form Stock;2.液滴微流控技术通过极小的反应体积实现高灵敏度,每个液滴仅包含皮升至飞升级别的反应物;3.相比传统微孔板技术,液滴微流控技术能显著减少试剂用量,实现更高通量的反应处理。
他介绍了使用液滴微流控技术,实现高灵敏度诊断工具的应用。他阐述了通过液滴反应替代传统反应板的变革,液滴微流控技术能以极小体积进行大量反应,极大提高了试剂利用率。此外,通过构建微反应器,实现了对细胞的高效封装和反应的精确控制。David院士还详细介绍了液滴数字PCR技术及其在突变检测、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和蛋白质敏感性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展示了液滴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三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David A. Weitz院士
之后分享的嘉宾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王玉龙教授,他以“甲状腺癌启动演进的微环境改变及其转化研究”为题进行了分享。王教授提到,甲状腺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结直肠癌,死亡人数高于皮肤恶黑。王教授介绍了甲状腺乳头状癌启动和演进的微环境改变的转化研究。单细胞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帮助临床确认进化的路径,预测癌症的治疗效果。他还介绍了甲状腺乳头状癌去分化的机制及干预措施:TERT启动子突变频率随甲状腺癌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BRAF V600E和TERT启动子共突变患者预后更差。
王教授分享了BRAF 和TERT 双突变甲状腺癌的转化研究。核糖体的激活,会导致肿瘤分化。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甲状腺未分化癌更致死,但对免疫治疗PD-1更敏感的机制。乳头癌与未分化癌的微环境不同,与高死亡率、对免疫治疗敏感不同相关。靶免联合可将未分化癌的中位生存期,由6个月提高到13.6个月。研究发现,BPC细胞系可以用于正常免疫功能小鼠实验,具有甲状腺器官独有的特点,开启甲状腺癌研究的免疫时代。这项研究解决了甲状腺癌的最基础的需求,国际上虽然有相似的小鼠模型研究,但无可重复应用细胞系成功培养,这项研究解决了国内甲状腺癌的“卡脖子”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王玉龙教授
第三位报告嘉宾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宋佳副研究员,分享了题为“单细胞时空多组学测序解析肿瘤微环境”的报告。宋教授讲到,他们团队借助RNA代谢标记这一化学工具,开发了一种高通量、低成本、精准、高效的单细胞时间转录组测序新方法(Well-TEMP-seq)。该方法将RNA代谢标记与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基于准静态流体动力学和尺寸选择原理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Well-paired-seq相结合,成功实现了数千个单细胞基因表达动态过程的同时解析。Well-TEMP-seq采用核苷酸类似物(4-硫代尿苷,4sU)标记细胞,记录一段时间内细胞新转录生成的RNA。通过后续的化学转化反应(碘乙酰胺IAA取代反应),诱导4sU标记位点定向突变(U>C),再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鉴定新生RNA并与已有RNA进行区分,从而获得每个细胞的每种基因的动态表达信息。
在具体应用方面,Well-TEMP-seq成功解析了结直肠癌细胞在临床使用的DNA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5-AZA-CdR)低剂量刺激后的基因表达过程,首次揭示了地西他滨治疗初期发生的抑癌基因激活、致癌基因抑制和抗病毒免疫通路激活等关键分子生物学事件。由于Well-TEMP-seq操作简便且无需复杂仪器,有望推广至各类生物学实验室,用于解析不同生物学过程中单细胞基因表达动态信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宋佳副研究员
随后,因美纳美洲区科研应用市场负责人Robert Yamulla博士,他的报告主题是“One flow cell, multiple omes: proven supported methods for CRISPR, single cell, circulating RNA and more”。他表示,因美纳正在整合多组学工作流程,通过提供覆盖从样本到洞察的完整工作流程解决方案,包括软件与生信分析能力,推动实现更深入、全面的生物学洞察,助力科学发现与创新应用的开发。
现场,他详细阐述了单细胞CRISPR/Cas9筛选在NovaSeq(TM) X上优异的数据表现,并且分享了国际多个基于NovaSeq(TM) X的科研创新合作案例。
因美纳美洲区科研应用市场负责人 Robert Yamulla博士
茶歇过后,会议进入下半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江一舟研究员,江教授的报告主题“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江教授分享到,他们团队通过对330例三阴性乳腺癌样本和部分配对癌旁组织进行极性代谢组和脂质代谢组的检测,最终绘制出当前世界最大规模的三阴性乳腺癌代谢物图谱,系统性解析了三阴性乳腺癌的代谢组特征:磷脂和鞘脂等多种脂质显著上调,糖基化相关代谢物堆积。代谢特征与肿瘤基因组的改变密切相关。根据代谢物特征可将三阴性乳腺癌进一步分成三个类型:鞘脂富集型,氧化代谢物和糖基化代谢物富集型和低代谢紊乱型。代谢物分型与前期代谢基因分型有一定吻合度,优化了“复旦分型”。
研究发现,根据代谢物特征可以将“复旦分型”中基底样免疫抑制亚型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这两种细分后的亚型预后明显不同,可以更精准“锁定”基底样免疫抑制亚型三阴性乳腺癌中真正“高危”的患者群体,有助于寻找三阴性乳腺癌新的潜在代谢治疗靶点;另一种腔面雄激素受体亚型与鞘脂富集的代谢物亚型重合度较高,具有显著的神经酰胺类脂质堆积的特征,可能从中挖掘治疗靶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江一舟研究员
之后分享的是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总经理舒烈波博士,以“队列研究新思路:从经典组学到单细胞及空间组学”为题,舒博士分享了Level One队列代谢组定制化体系,详细阐述了队列研究各环节的质量要求,包括样品采集、样品运输、样品存储等环节。他介绍了Level One代谢组的方法,Level One 500血清队列定制化建库,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大幅提升鉴定的准确度。同时,他分享了队列研究质控设计、不同批次队列的一致性结果分析等。团队还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功能代谢组数据库。Level One 500队列代谢组技术的特点,包括机制新、色谱稳等。团队也在推进队列筛选与转化应用的工作,舒博士分享了代表性的合作案例。
团队还开发了Deep血液全谱蛋白组检测分析,基于这种新方法,团队将蛋白提取结果提升到了4000-6000。团队也做好了质控保障、功能与网络分析、队列标志物筛选分析、蛋白组代谢组联合分析。此外,他介绍了单细胞组学的三大平台、单细胞组学的分析、空间代谢组的体系、空间代谢组专属定性数据库、空间代谢组的应用拓展、空间转录组、时空多组学助力肿瘤分子分型的研究成果和时空多组学应用的新模型。
欧易生物质谱(鹿明生物)总经理 舒烈波博士
第七位分享嘉宾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印彤研究员,她的报告主题是“空间代谢组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代谢重编程研究中的应用”。印教授介绍了空间代谢组技术和其特点、空间代谢组平台比较、AFADESI-MSI的技术原理。她分享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案例,以及AFADESI-MSI在临床中的应用。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独立于基因的改变,其通过代谢重塑满足对能量和分子合成的需求。空间代谢组鉴定到的100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在肿瘤灶和肿瘤周围区域具有明显的分布差异。差异代谢物的初级分类显示,脂质和类脂占32.29%,有机酸和衍生物占27.08%,突显了肿瘤微环境的代谢复杂性。多组学整合分析的结果,揭示了AML小鼠肌酸累积的途径和肌酸在肿瘤灶富集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AML小鼠中观察到代谢重编程,精氨酸转向肌酸通路升高,而向传统的尿素循环和多胺合成通路减少;2.增加的肌酸不仅源于精氨酸和甘氨酸的生物合成,还源于肌酸转运蛋白Slc6a8摄取胞外的肌酸;3.肌酸通过增强AML细胞的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来促进其增殖和浸润,而Slc6a8抑制剂胍基丙酸在体内外均可抑制AML细胞的增殖和浸润。
此外,印教授还介绍了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的成立背景和项目定位。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瑞金基地质谱平台的建设,以及运行成效和服务科研的产出成果。她还分享了平台与呼吸科(接种灭活病毒疫苗的Omicron感染者免疫特征分析)、胰腺癌的合作案例(蛋白组学驱动PDAC的精准治疗)、LDT项目(血浆维奈克拉浓度的定量检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印彤研究员
随后分享的嘉宾,是墨卓生物市场总监於佳乐博士,以“Breaking the application boundaries of single-cell sequencing ---- MobiDrop创新单细胞多组学平台”为题做了分享。於博士讲述了单细胞测序技术的未来,例如,工具化、多组学、更多物种和更广泛应用。墨卓生物的核心技术在微流控底层技术积累丰富,提供稳定、可靠和高性价比的产品。他介绍了国外实验室应用墨卓产品的合作案例(人PBMC头对头demo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墨卓产品与主流产品的检测结果一致。
他还介绍了与上下游企业(基于因美纳 NovaSeq6000平台的Mobidrop application note数据)和服务商的合作案例。墨卓创新的单细胞多组学平台的4个应用方向,包括:猴/兔 单细胞免疫组库;单细胞chip-seq;单细胞微生物基因组;单细胞微生物转录组。此外,他讨论了微生物单细胞基因组的技术,介绍了墨卓微流控产品MobiNova(R)-M1 单细胞微生物基因组建库系统的2个应用案例:1.启示癌症发生与菌株外源基因获取潜在的关联;2.单细胞测序展示肺部病原菌群耐药性进化历程。最后,他介绍了单细胞微生物转录组的作用,面临的挑战,以及墨卓MobiMicrobe scRNA-seq的应用案例:消毒剂对菌群进化的影响。
墨卓生物市场总监 於佳乐博士
最后一位分享的嘉宾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建华研究员。他进行了“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技术在前列腺癌和煤尘肺中的应用”的学术分享。他表示,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排在所有男性肿瘤新发病例的第2位,占14.1%;前列腺癌死亡率排在男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五位,占6.8%。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近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新发前列腺癌12万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可以预见我国前列腺癌病人会越来越多。前列腺癌发病机制复杂,包括种族差异、恶性程度的个体差异、雄激素依赖性的动态变化和细胞内部的异质性。单细胞空间转录组的优点,是在单细胞测序的基础上加上空间位置信息,可以清晰的辨别细胞--细胞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单细胞测序的缺点,是丢失了其空间信息,无法直观的了解癌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空间上的相互作用。
团队设计了和前列腺癌微环境相关的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将前列腺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划分为9个细胞亚群。拟时序分析显示,上皮细胞表现出明显的进化。ATAC-Seq显示AR驱动的癌症进展贯串PCa全程。研究结果表明:1.前列腺癌细胞第10和第12亚群,可能是和前列腺癌进展(转移)密切相关;2.前列腺癌相关CAFs高表达PDGFRB,SPARC,VIMENTIN以及ACTA2,但是不表达FAP( 高表达于乳腺癌 ),PDGFRA(高表达于乳腺癌和胰腺癌)以及PDPN (高表达于胰腺癌) ,体现出前列腺癌相关CAFs具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3.大约30-40%前列腺癌患者免疫细胞浸润丰富,特别是 T细胞浸润丰富。在最近的研究中,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揭示小鼠煤尘肺进展的异质性和维生素D替代方法。维生素D3逆转免疫耐受,并增强煤尘肺中的效应T细胞的毒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建华研究员
最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首席科学家王向东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对各位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了感谢。他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听到这些精彩的报告。每一次的交流,都是缘分。如果有关于单细胞方面的研究问题,可以与转化医学网的平台联系,寻求资源或者帮助。各位老师以及青年企业家,有机会可以多合作。他也感谢了各位参与本次会议。
整场会议,台上台下讨论交流十分热烈,迸发出众多的思想火花;会后,参会专家和报告发言嘉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互动与沟通,将会议期间的探讨延续到会后,交流热情久久未能褪却。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产学研医深入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更在推动单细胞与空间组学前沿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转化应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未来,我们继续携手前行、开拓创新,共同推动国内外单细胞空间组学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非常期待下次的相遇!
微驭万物-单细胞空间组学技术前沿与临床应用研讨会
摘自网址:http://www.360zhyx.com/home-research-index-rid-80196.shtml